小米入榜500强背后:结构变革与平台经济价值
2019-07-24 09:48:51
  • 0
  • 0
  • 1

原创: 王如晨  来源:夸克点评

几年前,《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有些祛魅。因为,它更多体现规模竞争力,指标粗放。当然,它特合崇尚“大就是美”的中国企业胃口。榜单里,垄断企业、传统商业、制造企业轮番闪烁,内在竞争力反引来诸多争议。

不过,最近几年,随着京东、阿里、腾讯等本地互联网企业进入,榜单呈现出一种结构性变化,背后有新的趋势在。

2019年,这趋势在加深、澄明。我们看到,9岁的小米首度进入榜单。尽管排名靠后,却已实现许多传统企业几十年都未曾达成的目标。

小米诞生以来,曾引发巨大关注,同时争议不断。解读它入榜,或许更能让人看到趋势变化的真实一面。

让我们先从雷军昨天内部全员信里的一句话来看。他说,作为最年轻的世界500强公司,小米已登上全球顶级商业舞台。 在我看来,这里的所谓“最年轻”,应有两重意思:一是“速度”,小米进入500强用时最短,体现的是时间;二是“青春活力”,小米代表着某种新兴的力量与创新方向。

那么,解读的核心问题就是如此:

◎小米为什么用时最短?

◎小米入榜背后的信号价值与趋势力量来自哪里?

小米创始期的飞轮与规模逻辑

第一个问题解读起来并不难。

可以笼统地分二层。一是小米与传统企业规模化积累的路径、方式不同,它们的势能与加速度差异很大;二是壮观的风口与小米自然禀赋的碰撞。

因为第一层会被第二层证明,所以不打算展开。我们集中在第二层。

小米诞生于2010年4月。那是移动互联网爆发前夜。整个ICT都试图走出PC互联网业,传统行业第一波互联网业的洗礼,开始借助无线化转变增长方式。世界充满了无名的亢奋。今日许多牛逼公司都诞生在这一年前后。

小米成立时,iPhone已推出第三代,iPhone4濒临发布。苹果外,一片混乱,功能机仍占主流,诺基亚、MOTO正在挥发最后的荣耀。安卓机开始崛起,生动而令人不安。这背后,联发科“交钥匙”模式成了幕后支撑,它与尚未走出功能机时代的供应链碰撞,生成一种壮观而奇异的山寨世界。山寨、苹果以及那个当年清新另类的HTC系,当然还有重构一体化模式的三星,快速摧垮了不可一世的诺基亚与MOTO。

夸克认为,相比其他,联发科才是安卓草创时代的效率符号。“交钥匙”富有效率,生成的方案又是平民价,刺激了安卓产业链热情。不过那时的安卓机高度同质,品质粗糙,偷工减料,体验很差,整个山寨产业链混乱无序。它引发全球对中国市场的矮化与污名。

市场呼唤一种既富效率、性价比又兼具品质的价值链生成。

小米应运而生。它就是“性价比+品质+效率”三者的经典结合。它来源于以下多重因素:

1、 系统整合、超级协同思维。

创始团队来自金山、谷歌、微软、IBM、MOTO,软硬结合,完整而强大。一出手就从OS切入,定位于移动互联网软件与服务,不但奠定了今日商业模式,更是暗含着系统整合、超级协同思维。

2、 产品力。

借助消费洞察、团队研发以及外部发烧友的力量,MIUI与硬件供应链的开放整合,小米生成了安卓时代富有品质的终端。

3、 性价比。

性价比不是纯价格维度,而是兼容了性能与品质,属于价值维度。

4、 出色的线上运营模式。

小米不是最早布局线上渠道的,但却是全球第一家将它当成主力渠道发售的品牌。

5、开发者体系与内容生态。这一重与小米起步周期的MIUI生成紧密关联。

你会发现,与联发科比,小米不仅有效率、价格优势(一度比山寨机还便宜),更有相对出色的品质体验。小米是那一周期苹果之外的另一种符号。同时,它与苹果、三星一起丰富了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

与苹果半封闭半开放、三星相对垂直的模式比,小米开放度更高,借助消费洞察力、设计力、MIUI、供应链运作以及互联网营销,它堪称是一个产业超级协同者:它将社区、电商(包括线下物流)、无线、UI、应用及服务、价格诉求等完整地协同、整合起来。

尽管技术、产品品质与苹果、三星有不及,但它符合那个阶段的用户需求,而它的性价比与营销效率,远远超过安卓同业。

可以这么说,联发科摧垮了诺基亚,小米荡涤了山寨,为整个安卓产业链走向规范有序贡献良多。也正因小米及诸多企业的不懈努力,本地PC互联网企业乃至线下生态的无线化升级,才有了普及基础。许多创新模式,都在那一周期蜂拥而起。中国互联网业勃兴,数字经济蔚为大观,备受全球瞩目,有小米的功劳。

最初3年,小米手机一机难求,规模亦狂飙突进。2013年,小米营收约316亿。 这是小米诞生后第一波势能,也是一种典型的“飞轮效应”。雷军当初说,站在风口,猪也能飞。有人动辄就批,没体会到不过谦辞。移动风潮确实壮观,但若没有上述竞争要素,小米不可能有当日影响力,不可能发展那么快。

2013年,雷军首度对外表示,未来要进世界500强,展现了一种野心。他应该也看到了一种日益逼近的可能:2014年,小米营收743亿,增幅惊人。若维持2011-2014年的增长节奏,2016年,小米就有望进入500强。

财富500强2016榜单中,排在最末的是英国耆卫保险,营收209.23亿美元。以当年兑人民币平均汇率6.64计,合1389亿人民币。小米2015年若能维持100%增幅,那就是1486亿营收,可轻松入榜。

不过,恰在2015年,小米遭遇创立后一轮重大挑战。当年营收780亿,同比几乎谈不上增长。当竞对接二连三发布旗舰时,小米虽也有新品,但有些失去节奏,同类产品缺乏惊艳。2016年上半年,危机加重。那周期,有人甚至断言小米将倒在2017年。

小米这轮危机,产品问题只是表现,本质上是行业趋势变化引发的一场系统危机:

1、 功能机替代已近尾声,对智能机技术与产品提出更高要求。
2、 智能机人口覆盖已到一个瓶颈期,终端品类、服务品类急须丰富与升级。
3、 体验经济兴起,线上线下场景急需融合,小米渠道面临升级。

这三方面,小米都有明显不足。比如产品上,2015至2016,小米品质与交付话题不断。品牌上,虽有小米、红米区隔,但都强调性价比,缺乏价格弹性,未能有效满足日益明显的消费分级;品类与场景再造上,2015年,小米产品线已非常丰富,生态链也在全面发力,但因缺乏系统整合,场景构建,外界认为只是多元化,追求“东方不亮西方亮“,反而加重了手机主业争议;小米线上营销覆盖有限,已难适应消费升级与体验经济要求。

此外,小米员工数量已达一定规模,产品线、组织体系、生态体系已相当复杂,到了一个对外重塑结构、战略、增长驱动以及商业模式的时候。

2015年以来围绕小米的质疑、嘲弄、侮辱,行业罕见。既有外界误读与扭曲,也有转型艰困。这是一场系统危机。此前4年长得太快,到了补课时候。2015年-2016年,小米的调整带给外界的感受非常复杂,乐观的雷军出现了哽咽。直到2017年深圳旗舰店揭幕前,他亦未再公开提过进入500强信息。

规模背后的领导力与结构变革

但小米的自然禀赋、价值观及商业立场决定了,你很难真正打倒它。

必须要提一下雷军的能量。他是小米的核心领导力所在。雷军虽不像马云那样有恢弘的格局与视野,也没有柳传志那种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也不是眼下多厉害的技术牛人。但是,他身上的特质,却不是大多数企业所具备:

1、 企业家、领导力、组织力。不到30岁,就领导过当红的本地软件巨头,口碑甚高,验证过行业领导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力、组织管理能力。
2、 长达27年的软件及服务背景,技术与商业融合的超级产品经理
3、 出色的连续创业者,成功的投资家。

雷军直接间接涉足过的领域,几乎就是中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业完整的生态,诸多社交、电商、工具、智能硬件、物联网、数娱、本地生活、AI等等热门的宽泛领域,都有他的身影。

雷军比马云小5岁,小李彦宏1岁,大马化腾2岁。但雷军成名时,BAT还没有真正崛起,三人名声不如他高。严格来说,雷军是从桌面时代杀出来的第一代互联网数字英雄。他对桌面软件的创新,至今仍支撑着本地生态。金山30周年庆典上,诸多风云人物与行业人士都对雷军表达了敬佩,与他有关的创新企业是一道风景。这完全超出了今日许多人对他一贯的认知。

一句话,雷军是行业里少见的经历过完整的ICT风云、充满多样性且目前仍活跃在一线的行业领导者。小米一起步,从软件与服务着手,逆向整合,形成完整的价值链(铁人三项),尤其是富有生机与开放精神的小米生态链体系,这一体系,本身就是雷军职业生涯多样性的聚合,也是一种完整的链路。

雷军说过,小米是他最后一个直接管理、全职工作的公司,这里面有他强烈的意志在。

在这个层面,再看小米第二轮的飞轮效应,就能体会到更多逻辑。

2016至2017年,雷军主持了小米的再造与升级。他甚至亲自负责了手机的研发、质量、供应链及交付。2017年年中,小米整体系统逐步企稳,走出被动,展示出强劲的成长性。这一过程,我们看到了,小米有以下巨大变化:

1、性价比基础上,手机体验大幅提升,产品线有更多区隔,开始强化多品牌运营;
2、技术积累已见成效,并开始有中台建构的动向;
3、线上线下渠道一体化布局渐成规模;
4、多品类与服务日益场景化,物联网平台发挥关键作用,生态体系成为驱动力。
5、小米组织管理、整体运营走向精细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小米决策与管理团队出色的驾驭能力。因为,它不是单一环节的调整或优化,而是整个体系的革新。老实说,2015年到2017年,小米经历了一场高速换胎。

财务面的反映更直观。2017年年末,深圳旗舰店揭幕仪式上,雷军对外展示了小米系统改造的成效,并透露,公司营收已超过1000亿大关。同时,继2014年之后,他再度提到,小米有望在“明后年”进入世界500强。

那一刻,夸克在现场的感受是,雷军传递了小米的道路自信、模式自信、价值观自信。小米新一轮窗口期已经打开。

整个2018年,小米冲刺甚猛。一是IPO,涉及成长与估值,它的整个业务版图、商业模式需要新的阐释与结构化定位,以突出成长性与投资价值;二是小米越来越大、复杂,它的组织管理面临持续的升级,以匹配IPO前后的挑战。

事实上,我们已在2017年看到了小米的成长性与投资价值。它诞生时的互联网属性再度凸显。不仅因服务业务持续增长,更是因为整个运营体系的超级协同与平台建构成效。同时,我们也看到,小米在IPO前,升级了表述,强调了物联网属性。这为2019年年初“手机+AIOT”双驱动战略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这一变革,不是简单的加总,背后有小米技术尤其数据、AI乃至整个中台架构的生成。因为,AIOT生态底层需要打通技术、数据、场景,而它与手机主业之间必须进一步强化关联度。

当然,这种变革,需要组织架构与人才的匹配。恰恰从IPO后,小米步入密集的组织架构升级周期。

这是小米一轮涉及各层面的结构化变革。它标志着小米的全面觉醒,整个公司走向成熟阶段。

它驱动了小米的成长。2018年,小米整体出货增幅明显,各业务版图齐头并进,展现了协同创新的成效。

1749亿营收,近百亿净利,只是小米入选全球500强的规模数字,在它们背后,有上述复杂而多元的变革。它也没有反映2019年小米一波密集的创新与变化,后者才真实反映了小米此刻的价值。

这正是我认为小米入榜《财富》500强的结构性变化力量。小米的两轮成长,虽然体现了规模化的路径,但它入选榜单,并非仅靠规模。

老实说,若小米2015年未曾遭遇周期性挑战,维持着前4年的同比增幅,相信早就进了500强。但那样的小米绝不健康。它更多还是粗放的、数量的增长,不是内生性有质量的、可持续增长。那样的小米,终有一天会被自身拖垮、崩溃。

所以,小米应对2015年的危机释放感到庆幸。过去20多年,全球许多手机企业生生死死,中国更是。除了小米,还未尝有过一家企业经历如此震荡之后还能重生并重新站在行业前沿的。

小米信号:新一轮平台经济的崛起

不过,这还只是小米入榜的基础逻辑。我想提醒,还有一种结构性与趋势性的变化值得关注。

它是什么呢?

那就是,小米的入榜,进一步印证了小米商业模式的价值,同时,也标志着全球化时代中国平台经济模式的胜利。

首先要注意,榜单中,小米被纳入的是“互联网服务和零售行业分类”。“互联网服务”其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位,涉及到整个公司的文化与运营模式,而不是单一的环节。

2018年,小米IPO前,当它强调自身这一属性、以便海内外投资人观察时,许多人只会狭隘地观察小米的变现环节。由于它远低于硬件营收,于是外界就得出小米不是互联网企业、而是硬件企业的结论。由于小米不追求硬件终端综合的平均毛利,这等于否定了小米的互联网企业的属性。

当小米强化“物联网属性”的时候,外界却又抓住它短期变现有限说它只是贡献现金流,完全忽视了它隐藏的商业模式的价值。

事实上,刚才我们提到,小米从成立第一天起,就明确地定义自身为服务形态。你看看它当年一则招聘启事,尽管今日的服务内涵远非9年前可比,但若回归到服务的本质,此刻审视9年前的小米,它的初心令人敬佩。

雷军与小米率先定义了“互联网思维”。外界揶揄多多。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狭义、直观的互联网程度来理解它,忽视了基本的商业逻辑,雷军反而没有大谈直观的网络,而是将它总结为“专注、极致、口碑、快”,并强调了开放与生态。而网络、技术不过是实现这类目标的工具。

记得某次雷军说华为缺乏“互联网思维”,外界拿华为建构了全球网络来否定。事实上,雷军是站在生态建构与效率的维度来辨析的。华为的商业模式,就像一个垂直一体的烟囱。它也像是一个手持丈八长矛的斗士,站在城堡门口,无人敢挑战他的权威。但华为的生态,最大的挑战,接下来就是如何走出“一体化”,走向“一体化开放”。没有这一步,即便不会遭遇美国压制,华为的生态关系也会遭遇挑战,一体化、全栈必须建立在生态开放的基础之上。

就像“性价比”其实是一种价值观一样,“互联网思维”也是小米的核心立足点。

小米的这种特质,生成了它独一无二的价值链。不要觉得有什么溢美。这确实是夸克对小米的认知。新铁人三项,每个展开都是开放的维度、巨大的生态,而它们组合起来,又是一条多维循环的链路。小米的商业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洽的模式。

在这个自洽的商业模式背后,有小米持续沉淀的技术力量。下一轮的小米,就是技术驱动的成长。它的完整的价值链、开放的生态、多样的品类服务,会让世界惊讶。

当然,入榜的归类里,还有“零售”维度。这确实是小米2015年以来的风貌。未来,随着小米更加开放的品类扩张,它一定会扮演一轮成长的驱动力。

对于小米商业模式的认知,考验着我们。

2015年以前,小米有着苹果、亚马逊的面孔。2017年以来,小米有着苹果(品质)、亚马逊(品质自营)、阿里(开放平台+新零售+中台)、腾讯(内容及服务生态+变现)、Netfix(内容及变现)、Costco(利润观+品质+会员)、谷歌们(生态+物联)的面孔。

这多张面孔里,依然不弃性价比、品质、效率,只是实现它们的机制与策略,比过去变得更为丰富而稳健。

这种多面的风格,你在全球都很难找到同类的企业来对标。结合它的架构,小米体系自成一体,堪称一种“小米经济学”。若非要寻求一个词来总结,我想说一句,这是一种正在被重新定义的“平台经济学”。

平台经济依赖用户高度参与、供需双方精确匹配、双边网络外部性、多样性以及大规模跨界创新。

小米从诞生起,不仅备受用户追捧、参与,它内在的创新,也与早期的发烧友有关。后来的生态链体系,无疑是“发烧友”的理念升级。而这丰富了它的开放创新的双边网络机制。

小米的运营效率之高,不仅仅在于它有一条完整且循环的价值链,更在于,它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经过内外协同创新,带有精准的匹配。

而我最为欣赏的,其实是小米的多样性。它与小米的超级协同能力一起,建构起一个富有效率、品质、共享、普惠的服务体系。一个细节可以体会到,小米很少提什么“下沉”,因为,它的模式,从一开始就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普惠机制。

这种特质,比看上去资产规模、业务网络强大的传统企业,更能突破传统规模经济,打破边界,建立大规模的社会协同。

平台经济就是指依托实体场所或虚拟空间,吸引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因素加入,并以促成双边或多边进行交易或信息交换为目的的商业模式。这一机制容纳的多边要素越多,小米的商业模式便愈稳健,尤其是雷军定下的硬件综合平均利润率不超过5%的机制,就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在入选的几家企业中,比如阿里、腾讯、京东身上,都有这种平台经济的特征。小米虽然整体规模不及三家,但它呈现出来复杂多样与超级协同能力,它的开放与创新力,并不逊色。小米丰富了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业的面孔。在它身上,我们能看到数字经济时代的全新空间。

雷军说,作为世界500强最年轻的公司,小米已经走上了“全球商业的顶级舞台”。我觉得,这不是夸饰,就企业真正的竞争力而言,9岁的小米,不但在规模上超越了许多传统企业几十年也未能达到的目标,更是建立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一层面的价值,远比小米入榜500强更为重要。

2017年,我说过,属于小米的荣耀尚未到来。两年过去,此刻,我们仍坚持这样的判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 小米入榜500强,正是代表了这一趋势的最新变化。但它也只是小米征途上的一座界碑而已。

祝福小米。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