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态链企业养大,小米却要面临“去小米化”的尴尬?
2018-09-13 17:20:55
  • 0
  • 0
  • 0

文/张含

  来源:不凡商业(bufanbiz)

  雷军曾发誓“5年内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如今期限已到,然后呢?

  小米生态链又要调整了。

  这一次,一手创立生态链的掌门人刘德被传“半退休”,小米生态链架构将迎来大调整。

  事实上,从2013年底立下“5年内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的誓言起,小米生态链一直都备受关注,如今正好是期满之年。

  很多人都在观望:“5年100家企业”,然后呢?

  生态链企业纷纷走上小米之路

  雷军有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雷军的神奇之处在于,起飞的不仅仅是小米,还有那些信奉飞猪理论的人:他们或苦于没有投资难以为继;或囿于体量知名度有限;或创业伊始资源匮乏,小米适时伸出了橄榄枝:用生态链大旗招安了不少智能家电和3C配件的小公司,新公司。

  在2013年年中的时候,雷军感觉IoT(物联网)的风口不远了,让时任小米副总裁的刘德组建队伍做投资,决心用小米的价值观培养100家公司,搅动100个行业。

  那时候,雷军的判断是:互联网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互联网,第二阶段是移动互联网,第三阶段是物联网(IoT),“每个阶段必会有成就万亿级大公司的机会”。

小米生态链负责人 刘德

  与野心勃 勃的雷军相比,刘德其实有些忐忑。从2010年加入小米以来,刘德的分工是“工业设计+X”,虽然这个“X”偶尔也会让这位工业设计出身的大牛感到棘手,但小米生态链对于刘德来说分明是又一次创业:从零开始,只找到了些简单的思路和方法。

  不过,不懂投资没关系,有钱懂产品就行。

  接过重任之后,刘德从小米内部抽调了十几个早年的工程师,开始了小米生态链百亿投资的布局。

  小米生态链投资的第一个圈层是手机周边,这是刘德和他的团队最熟悉的战场。小米生态链投资的第一家企业是紫米,当时刘德看到移动电源的潜力,找到了时任英华达南京总经理的张峰来做这个项目,后者曾经第一个接下了生产小米手机的订单。

  所谓,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于是,做耳机的1MORE、做智能穿戴的华米、做净水器的云米、做平衡车的纳恩博,以熟人关系网为基础的初创团队慢慢加入进来,小米生态链也将触角伸到了智能硬件、生活耗材领域。

小米生态链产品

  “小米杂货铺”名副其实。

  不过,小小的杂货铺,也会有大大的用处。

  从2015年开始,三星退出高端产品市场,华为迅速补位,OPPO、VIVO抢占三四线城市市场,小米手机业务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萎缩的情况,唱衰小米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直享受手机红利的小米生态链从幕后走向台前。2016年底,雷军曾公开表示,小米智能硬件生态链全年收入预计达到150亿元。

  自此,小米和小米生态链企业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

  小米上市的招股书显示,IoT与生活消费品是其四大主要收入来源之一,2017年,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营收为234.47亿元,占比为20.5%,仅次于智能手机业务。

  从一开始的“价值观+投资”孵化到现在,小米生态链企业逐渐成长起来,开始为小米输血。

  截至目前,小米已经累计投资了超过210家生态链企业,其中90多家专注于发展和生产智能硬件产品,雷军在5年前立下的誓言终成真。

  曾经救主,如今面临独立发展

  作为雷军过去几年最有前瞻性的布局,生态链给小米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对小米生态链企业而言,“生态链”是加速器,也是桎梏。

  小米生态链最被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小米对生态链企业的控制,小米不仅要做盟友,还要做老师、做家长。刘德曾经多次在公开采访时表示,要加入小米生态链,就必须认同小米的价值观。

  不仅如此,小米还要参与到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中,只有通过小米内测后的产品才能按类别开放米家和小米两个品牌,提供渠道、营销支持。

  米家的优势之一就是统一的ID设计,而且小米的做法如果价值观不统一是很难接受的,极致性价比帮助当年的小米快速打开局面,而后生态链企业也是如此。但是随着体量的增大,他们开始考虑进一步的发展问题:有规模就够了么?独立品牌要不要?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华米。

  2018年2月8日,小米手环的生产商华米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敲钟的那一刻,几乎所有在场的人都兴奋的手舞足蹈,只有创始人黄汪的笑容中带着些许凝重。毕竟,华米对小米的依赖太严重,收入八成来自小米,自主品牌AMAZFIT仅占公司营收的17.6%。

  但突围是必须的,当华米依靠小米的品牌和渠道背书成为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第一的厂商的时候,智能可穿戴市场已经过了火热增长的红利期,手机市场增长疲软更让华米的危机雪上加霜。

  不突围,就会死。

  绿米的创始人游延筠是经历过生死的人。

  在把公司名改为绿米之前,游延筠做的是智慧楼宇的生意,跟政府、地产商打交道费事、费力,还不讨好。见到刘德的时候,游延筠快要撑不下去了。

  加入小米生态链之后,绿米很快用上了小米的产品方法论,效率和低价让绿米迅速打开智能家居市场,接入米家品牌的同时,绿米还另辟了一个叫Aqara的品牌。今年7月,游延筠解释说,这条产品线是to B的,跟小米to C的定位不冲突。

  一个月后,绿米Aqara品牌宣布接入苹果HomeKit,也就是苹果的智能家居平台。绿米的一名服务商透露,绿米今年在大力发展服务商模式,主要以Aqara品牌为主,米家品牌的东西大多被当做赠品来吸引用户。

  上市、自主品牌、去小米化,生态链企业的突围之道有所不同,但都有同一个目标:重生。

  绿米的游延筠透露,服务商模式承担了销售和售后的工作,绿米的渠道从线上转到线下。目前,绿米已经实现了盈亏平衡,未来一定会上市的,“因为要对投资人有个交待”。

  华米8月底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报显示,自主品牌AMAZFIT表现出色,AMAZFIT 品牌产品和其他增值服务贡献了人民币 5.23 亿收入,约是 2017 年上半年同类产品收入的 4 倍多,AMAZFIT 在海外市场的销量也已超过 100 万台。

  如何自我升级是活下去的关键

  雷军“5年100家企业”的夙愿已经达成,那些嗷嗷待哺的生态链企业也成长起来,小米生态链也面临自我升级。

  一周前,小米生态链再次传出架构调整的消息,称生态链架构的核心成员已经吃了散伙饭,刘德已处于“半退休”的状态,未来或接任行政职务。

  事实上,今年7月小米就已经进行过一次架构调整:新成立了贵金属业务部、探索产品部和投资部,由刘新宇、夏勇峰、高雪负责,向刘德汇报,生态链平台部由屈恒全面负责,向刘德汇报。

  频繁的架构调整,至少说明了小米生态链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靠投资参股控制的时代已经过去,想携手走向更远小米也需要自我升级。

  特别是面临生态链企业纷纷寻求新的出路的档口更要加快步伐。最近,又有一家小米生态链企业云米申请IPO,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小米用户群和云米用户画像的差异问题。

  与此同时还有来自外部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开始布局物联网。阿里的天猫精灵对小爱同学紧追不放,华为试图通过HiLink生态链接到行业头部企业直接对小米生态链造成冲击,百度的DuerOS也在接入各种第三方企业。此外,还有亚马逊、苹果、谷歌等一众全球巨头对中国物联网虎视眈眈。

  有知情人士称,小米很早就放弃了“封闭”生态的做法,打算按照人群来做电商平台,但小米做平台难度不小。

  举个简单的例子,国内家电市场大盘趋于稳定,无论是小米的智能空调还是云米的全屋智能家电都只是小打小闹,但家电是物联网平台中重要且不可缺失的一环。小米在自己生产家电产品的情况下,很难让传统家电厂商把产品接入小米平台。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从2013年至今,小米生态链在小米的带领下一路高歌猛进,这支队伍里也出现了数家独角兽企业,但7月的那次架构调整并没有给小米生态链带来新的生机,反而不断传出生态链企业单飞的消息。

  显然单纯的人事变动是无法帮助小米生态链阵营持续稳固下去的,如何与生态链企业共赢、更大程度的赋能和真正的生态协同可能是小米生态链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