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金融被弱化背后:生态难“化反”又遭互金严监管
2018-07-16 14:28:58
  • 0
  • 0
  • 0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刘颖、何莎莎

  7月9日,小米集团(1810.HK)登陆港交所。首日开盘价为16.6港元,较发行价17港元下跌2.35%。在经历了首日的破发后,次日股价出现大涨,在上市的第三天,小米集团股价更是一度上涨超过4%逼近20港元,市值也一度超过京东。

  在经历了先“破”后“涨”的悲喜跌宕后,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发微博感慨道:“这两天像一场梦⋯⋯厚道的人运气不会太差!”雷军还在微博晒出一张穿破洞裤的照片,纪念小米IPO首日破发。

  在聚光灯下赚足眼球的小米集团,其金融版图也浮出水面。据小米CDR招股书,小米金融将在三年内完全剥离出集团独立运作。然而,在小米近600页的招股书中,与金融相关的内容并不多,这与之前雷军对金融的定位十分矛盾。

  针对小米集团为何在招股书中“弱化”金融的地位问题,截至发稿前,小米金融并未给予正面回应。小米金融仅表示,目前各项主营业务正在稳健合规地进行中。

  有业内人士分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米金融业务发展尚未成气候,其中流量变现能力是小米金融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有分析人士直言不看好小米金融未来发展。与此同时,也有业内人士分析,剥离后的小米金融在战略、运营、资源投入等方面更加独立,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供应链金融或成其未来发展方向。

  小米生态下的金融版图

  招股书中,小米集团首次正式披露了金融板块拆分独立的消息。

  事实上,将金融业务从主体剥离再上市,或者将金融业务做大做强后直接从主体分离似乎成了很多企业的常规打法。作为新金融巨头的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都有过从主体剥离的经验,而今年“五一”前,百度旗下金融服务事业群组也宣布完成拆分。

  盈灿咨询高级研究员张叶霞表示,参考京东金融、蚂蚁金服早期从集团剥离的先例,小米金融从小米集团剥离可能也是为了以后独立上市准备。那么战略调整后,小米金融可能会迎来一定的发展机遇。

  从发展路径来看,2015年起步的小米金融也与其他新金融巨头们类似:从支付切入,然后进入利润最高的贷款领域,同时兼顾保险代销、理财等流量消耗型业务,且逐步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为用户提供定制化产品。

  据了解,目前小米集团的金融相关业务均已重组至小米金融,涉及供应链融资、互联网小额贷款、支付、理财产品分销、互联网保险等业务。截至目前,小米全资控股子公司小米金融已囊括五大金融业务条线。

  在牌照方面,无论是价格一路水涨船高的第三方支付牌照,还是新金融行业分量最重的民营银行牌照都已经被小米金融收入囊中。另外,小米金融还布局了网络小贷、保险经纪、商业保理等牌照。

  可以说,小米金融在牌照和业务线布局方面已经相对齐全。

  另一方面,雷军在投资方面也频繁出手,连续投资老虎证券、51信用卡、积木盒子、草根投资、公牛炒股、多彩投等多家公司,业务涵盖股权众筹、互联网券商、P2P网贷等多个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51信用卡在前不久刚刚披露了赴港上市的招股书,而积木盒子也通过曲线借壳港股上市公司勇骏国际控股登陆港股市场。

  在2017年初小米集团的年会上,雷军曾透露,未来一年将会聚焦黑科技、新零售、国际化、人工智能和互联网金融五大方向,其中互联网金融作为核心战略也是小米首次在内部员工会上提出。“除了人工智能,金融也是我们整年要拉开阵势干的大事。”

  可以说,小米金融的种种布局,都显示着雷军成为下一个“巨头”的决心。

  据网贷之家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分析,依托小米丰富的用户、供应链企业、客户端等资源,小米有希望在巨头互联网金融的竞逐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小米集团的定位看,小米金融仍在发展的初期,不过此次上市之后,将给小米金融的发展带来一定契机,无论是未来的分拆独立、股权的激励、人员的吸引等都对发展有利。

  业务尚未成气候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金融的收入及税前净利润分别占集团收入及税前净利润约0.7%及0.2%。截至去年末,小米金融总资产占集团总资产的14.1%。从资产和营收占比来看,金融条线仍占据小米集团很小的比例。

  此外,依据招股书的相关表述,小米集团也在“弱化”金融的地位,这与之前雷军对金融的定位十分矛盾。

  外界分析,相较于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巨头而言,年仅“3岁”的小米金融仍属于起步阶段,看起来先发优势已失。与此同时,后发机会将有多大,仍属未知。

  “按小米招股书披露的数据估测,小米金融2017年收入约为8.02亿元,总资产约126.76亿元。这一规模在互联网金融行业远不算大。比如蚂蚁金服旗下的网商银行的数据,2017年度营业收入42.75亿元,净利润4.04亿元,资产总额781.1亿元。”于百程指出,在刚过去的几个月,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和百度金融,都已公布或传出巨额融资的消息,未来的竞逐会更加激励。

  事实上,从招股书来看,目前小米金融最核心的业务是贷款。应收贷款主要包括向客户提供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附属公司贷款。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增长,应收贷款由2016年的16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81亿元。截至2018年3月31日,已偿还45.4亿元。2017年,借款112亿元主要为互联网金融业务提供资金,其中45亿元已偿还。招股书提到,互联网金融服务对互联网服务分部收入贡献变高。

  相较于贷款业务,小米此前布局的支付、保险经纪、理财等业务都尚未成气候。而即便是贷款业务,小米金融也缺少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小米金融的贷款产品包括分期贷款及消费贷款,用户可用于购买小米的硬件产品或用于其他消费需求,小米集团通过小米金融、小米钱包、小米贷款等应用销售贷款产品,而这些产品市场知名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张叶霞分析道。

  此外,张叶霞指出,近年来互金整治有序开展,由于最近互金市场风险频发,互金专项整治办表示再用1到2年的时间完成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而P2P网贷和网络小贷的清理整顿将延长至2019年6月。政策趋严也加大了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的难度。

  另一方面,小米金融此前投资的公司仅仅是入股,并未获得控股权,因此雷军的投资策略更趋向于财务投资。“从目前来看,此类投资无法为小米金融主营业务提供支持。”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道。

  流量如何变现?

  与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相比,小米金融的发展模式更像腾讯理财通,主打大众用户最基本的金融存贷需求,如理财产品、现金借贷、分期付款及保险产品。其发展策略是,首先依靠贴近成本的产品获取海量用户,再利用发烧级的操作系统MIUI粘住用户,最后通过互联网服务即应用软件完成流量变现。

  事实上,腾讯就是这一模式成功的典范。然而,与小米金融有本质不同的是,腾讯拥有超一流的用户黏性和流量变现能力。根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腾讯微信活跃用户达9.1亿,几乎全部覆盖中国互联网人口。

  与此相比,2017年小米手机出货量9200万台,再加上此前累计的用户量,虽然体量无法与微信用户相比,但如将手机用户全部转化成小米金融用户,体量也不算小。“然而,硬件的变现能力是无法与软件相媲美的,”汉富资本合伙人陈俊宇表示,“我们使用微信的频次是非常高的,在此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各种金融场景,微信支付就不必说了,光是微信每天可以弹出各种金融类的广告也足以对人们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米金融目前的用户主要源于对小米手机用户转化而来,这样的获客渠道限制了其用户群体。”张叶霞表示。数据显示,2017年11月,作为独立APP,小米金融活跃用户数为1223万,人均月流量仅为0.14M,远低于月活数量紧随其后的平安金管家(2.45M)。张叶霞坦言,未来小米金融提高用户黏性应当打通获客渠道。

  因此,有业内人士分析,小米金融用硬件设备作为流量入口的模式与新金融巨头没有可比性,其获客模式和生态体系的建设更接近乐为金融(原乐视金融)。

  不过相较于乐为金融,小米金融的一大优势是牌照较为齐全,但从实控人的专业程度来看,曾经的乐为金融则更胜一筹。

  资料显示,2015年8月,乐视控股集团宣布乐视金融成为乐视旗下第七大子生态,前中国银行副行长、执行董事王永利任CEO,这让乐视金融从诞生之时就被推到镁光灯下。

  而反观小米金融,《中国经营报》记者通过天眼查发现,作为其实控人的洪锋,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取得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后取得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创立小米集团之前,洪锋在谷歌和Siebel担任了一系列产品和工程主管工作。主导或参与了谷歌日历、谷歌地图3D街景、谷歌音乐、谷歌拼音输入法等本地化产品等项目。

  虽然洪锋是小米集团创始团队的核心成员,但洪锋本人并无金融背景。张叶霞分析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壮大对管理层过往工作经历、管理技能及相关领域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并在互联网专项整治下,配置金融领域专业人士更能把握政策及市场风险。即使是小米金融未来转型金融科技,也需要穿透金融业务本质提供相关技术服务,所以总体而言,配置金融专业领军人物可能会更利好其发展。

  “陆奇离职百度加盟拼多多之后,就有人预言百度金融的发展将走下坡。最近还传出北欧银行原副总裁张旭加盟京东金融的消息。可见金融领域专业人士的重要性。”一位分析人士指出。

  不过在于百程看来,小米金融分拆之后,激励机制充分,人才问题并不一定是问题。

  供应链金融或成未来方向

  在群雄割据的新金融领域,小米金融究竟应该如何突围?对此,小米金融回应称,“依照小米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智能硬件+互联网服务+新零售’的商业模式,小米金融目前开展的业务主要围绕小米集团的生态圈进行,五大业务线主要通过小米金融、小米钱包及小米贷款等APP展开,依照监管政策,积极响应监管精神,各项主营业务正在稳健合规地进行中。”

  而有关业务进展情况、未来重点规划以及人才引进问题,小米金融并未予以回复。

  不过,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做好供应链金融或成其未来发展方向。

  “围绕在小米上下游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是小米供应链金融天然的客户。” 陈俊宇分析道。

  对此,张叶霞表示赞同,“鉴于目前小米集团已经布局覆盖硬件、电商、互联网服务等多业务条线,小米金融可从供应链金融角度为业务条线上下游企业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从而弱化硬件对获客的影响。”张叶霞补充道,目前小米金融也已设立了两家商业保理公司,也可为小米集团上下游企业提供创新供应链金融和融资方案。

  据了解,小米金融于2017年成立供应链金融部门,利用其上游和下游供应链,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保理和其他创新贸易金融和营运资金解决方案。今年3月,小米集团供应链金融资产支持证券(ABS)100亿元储架发行取得上交所无异议函,成为国内首单支持新经济制造业供应链金融的资产支持证券。

  根据北大经济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供应链金融在发达国家的增长率为10%~30%,在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增长率在20%~25%。网库研究院出版的《2017年“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分析报告》预计: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18万亿元,该行业将成为一片蓝海。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